CMOS电路的ESD保护设计思路-ASIM阿赛姆
在集成电路(IC)设计与制造领域,静电放电(Electrostatic Discharge,ESD) 防护是保障芯片可靠性与良率的关键环节之一。尤其是对于特征尺寸不断缩小、栅氧化层日益变薄的CMOS电路而言,其固有的高输入阻抗和对电压尖峰的敏感性,使得ESD保护设计成为不可或缺的刚性需求。一套科学、系统且高效的ESD保护设计思路,是芯片成功流片并满足严格可靠性标准(如HBM, CDM, MM)的核心保证。
1. 理解CMOS电路的ESD脆弱性:设计起点
- 栅氧化层击穿: CMOS电路的核心元件是MOSFET(场效应晶体管),其超薄的栅氧化层是ESD事件中最易受损的结构。极短的ESD脉冲(纳秒级)即可产生高达数千伏的电压,远超栅氧化层的耐受极限(通常仅数伏至数十伏)。
- 寄生BJT触发: CMOS工艺结构中天然存在寄生双极结型晶体管。在ESD事件中,大电流或高电压可能导致这些寄生BJT意外开启,形成低阻通路(闩锁效应 - Latch-up),造成器件或电路的永久性损坏,甚至影响供电网络。
-
2. CMOS电路ESD保护设计核心思路:泄放与钳位
核心目标:为ESD电流提供一条可控的、低阻抗的泄放路径,绕过敏感的核心电路,并将受保护节点(如I/O Pad) 的电压钳制在安全水平。
-
思路1:两级保护架构:
- Primary Protection (主保护/一级保护): 通常放置在焊盘(Pad) 附近,直接承受ESD冲击电流的第一个浪涌。主要作用是吸收大部分能量,将高压快速下拉。常用结构包括:二极管 (Diode)、厚氧器件(Field Oxide Device, FOD)、栅接地NMOS (Gate-Grounded NMOS, GGNMOS)、硅控整流器(Silicon Controlled Rectifier, SCR)等。
- Secondary Protection (次级保护/二级保护): 位于主保护电路和核心电路之间。作用是进一步限制通过一级保护后残留的过电压/过电流侵入核心电路,通常采用较小尺寸的二极管链或带有串联电阻的RC钳位 (RC Clamp) 结构(用于电源轨保护)。
-
-
思路2:分区与钳位电压网络保护:
- 电源钳位网络: 在VDD到VSS(地)之间设计专门的ESD电流泄放路径(通常称为Rail-Based Clamp或RC-Clamp)。这些钳位电路在正常工作时处于关断状态,在高dV/dt(即ESD事件)的触发下快速开启,将电源轨电位钳制在安全水平,保护连接在电源网络上的所有器件。
- 信号I/O保护网络: 为每个信号输入/输出端口设计独立的ESD保护电路。通常使用连接到VDD和VSS的二极管(正向二极管用于负ESD,反向二极管/齐纳二极管用于正ESD),或结合GGNMOS/SCR结构。
-
-
思路3:全局与本地保护的协调:
- 全局保护 (Global Protection): 主要指电源域之间的保护(如VDD到VSS的钳位)以及跨多域的信号保护策略。目标是防止ESD电流意外地通过非预期的路径(如不同电源域之间的接口)泄放造成损坏。
- 本地保护 (Local Protection): 特指为单个或小范围敏感电路模块(如高增益放大器、模拟模块、射频模块)设计的定制化保护方案。需要考虑模块的特殊性(如低噪声、高线性度)来选择合适的保护器件或调整参数。
-
3. 关键器件选择与设计考量:
- 器件鲁棒性(ESD Robustness): 保护器件本身必须能够承受指定的ESD等级(如2kV HBM, 500V CDM)而不失效。
- 开启速度: 保护器件需要比被保护的核心电路更早开启并达到低阻状态。SCR和部分优化的GGNMOS结构具有较高的单位面积泄放电流能力(It2)和较低的导通电阻。
- 版图设计(Layout): ESD保护器件的版图至关重要。需要遵循设计规则(Drc, lvs),确保电流分布均匀(如指状结构 - finger layout),降低电流密度,避免金属熔断或接触点烧毁。考虑防护环(Guard Ring) 的使用来抑制闩锁效应。
- 寄生效应: ESD器件在正常工作状态下不应引入过大的电容(影响信号完整性)、漏电流(增加功耗)或噪声。
-
4. 设计挑战与优化策略(ESD Design Challenges):
-
先进工艺下的挑战:
- 薄栅氧 (Thin Gate Oxide): 更薄的栅氧意味着更低的击穿电压,对ESD保护设计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,需要更精准的钳位电压控制和更快的响应速度。
- 浅结与硅化物层: 降低了寄生BJT的增益和抗电流能力,使得传统GGNMOS结构的ESD性能恶化。
- 新结构应用: FinFET/GAA FET 等新结构带来新的ESD失效模式和设计挑战,需要研究并开发适配的保护方案。
- 多电源域设计: 复杂的SoC芯片包含多个电源域(不同电压、可能上电断电),ESD电流泄放路径设计复杂,跨域保护难度增大。需要设计专用的电源钳位和域间保护器件。
- 高速I/O接口保护: 高速SerDes等接口对保护器件的寄生电容极其敏感,必须在保证ESD鲁棒性的同时,最小化其对信号完整性(SJ, IBIS模型)的影响。需要权衡保护性能和带宽要求。
- 模拟/射频模块保护: 对噪声、匹配要求高,传统箝位结构可能导致性能下降,需要定制化的、低寄生、高线性的保护方案。
-
5. 验证与测试是设计闭环的关键(ESD Verification & Testing):
-
设计阶段:
- TCAD仿真: 用于研究保护器件的内部物理机制和失效点。
- 电路级仿真(SPICE): 建立保护电路模型,进行瞬态仿真(如使用TLP模型)验证钳位电压、响应时间。
- ESD设计规则检查(DRC/LVS): 确保版图符合特定的ESD规则(如连接、宽度、间距)。
- 流片后阶段: 必须对样片进行严格的ESD 可靠性测试(HBM, CDM, MM等),这是最终检验ESD保护设计思路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。
-
结论:
CMOS电路的ESD保护设计是一门需要深刻理解器件物理、电路结构、版图实现和工艺技术细节的工程学科。一套成熟的设计思路应以保护关键脆弱结构(尤其是栅氧化层)为核心,灵活运用多级泄放路径(主/次级保护+电源钳位)和电压钳位技术,结合对特定电路模块(如高速、模拟)和先进工艺技术(如FinFET)的针对性优化。持续不断的仿真分析、版图优化以及严格的ESD测试验证是确保设计成功、芯片满足高可靠性要求的闭环关键。随着集成电路工艺的不断演进,ESD保护设计思路也必将持续发展和创新。
【推荐阅读】
- 2025-08-15CMOS电路的ESD保护设计思路-ASIM阿赛姆
- 2025-08-14电路防护器件TVS二极管的核心功能-ASIM阿赛姆
- 2025-08-13ESD防护失败?可能是单向/双向二极管选错了-ASIM阿赛姆
- 2025-08-12共模电感抑制电磁干扰的机制与工作原理-ASIM阿赛姆
- 2025-08-11重复ESD事件的累积效应对电子产品可靠性的影响-ASIM阿赛姆
- 2025-08-09TVS瞬态抑制器工作机制与核心电参数解析
【本文标签】:CMOS电路保护方案 CMOS电路设计 ESD保护电路 ASIM阿赛姆
【责任编辑】:ASIM版权所有:http://www.asim-emc.com
转载请注明出处